免疫组化染色CD31在临床中的应用
2025-01-26 16:23病理科
CD31又称 PECAM-1(Plateletendothelial cel adhesion molecule-1,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是分子量为130~140kDa的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在血栓的形成、伤口的愈合及血管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主要表达于内皮细胞、巨核细胞、血小板、单核/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特别是滤泡边缘带处)、浆细胞、粒细胞和某些T细胞表面。CD31 在良、恶性血管肿瘤中阳性表达,且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优于CD34、F8。主要用于良、恶性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各种肿瘤间质中血管生成状况的研究。
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几乎全部阳性(≥95%的病例阳性):上皮样血管瘤、冬眠瘤、鞋钉样血管瘤、血管内膜肉瘤、血管内皮瘤,NOS、血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海绵状血管瘤、巨细胞血管母细胞瘤、毛细血管瘤、血管肌脂肪瘤、血管纤维瘤,幼年型、血管肌瘤、淋巴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获得性簇状血管瘤、窦组织细胞增生症伴巨大淋巴结肿大、黏液瘤,NOS、Dabska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瘤,Kaposi型、血管瘤、上皮样血管肉瘤;通常阳性(<95%,≥75%的病例阳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血管肉瘤、窦岸细胞血管瘤、淋巴管内皮瘤、组织细胞肉瘤、卵巢成人颗粒细胞瘤、Kaposi肉瘤;经常阳性(<75%,≥55%的病例阳性):淋巴管瘤;有时阳性(<55%,≥35%的病例阳性):孤立性浆细胞瘤、化学感受器瘤、幼年性黄色肉芽肿、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黏液表皮样癌;少数阳性(<35%,≥15%的病例阳性):肾母细胞瘤、上皮样多形性脂肪肉瘤、巨细胞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甲状腺间变性癌、肾上腺皮质癌;偶尔阳性(<15%,≥5%的病例阳性):血管球瘤、壶腹胰胆管微乳头状癌、血管周细胞瘤、前列腺腺泡性癌、淋巴瘤、纵膈大B细胞淋巴瘤、甲状腺乳头状癌、间皮瘤,NOS、纵隔大 B细胞淋巴瘤;几乎全部阴性(<5%的病例阳性):纤维肉瘤、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皮肤基底细胞癌、未分化多形性肉瘤、肝细胞癌、腺泡状横纹肌肉瘤、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上皮样肉瘤、乳腺浸润性癌,非特殊类型、子宫内膜腺癌、平滑肌肉瘤,NOS、宫颈鳞状细胞癌、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非典型纤维黄色瘤、颗粒细胞瘤、乳腺导管原位癌、腺泡状软组织肉瘤、肺大细胞癌、透明细胞肉瘤、间叶性软骨肉瘤、节细胞神经瘤、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嗅神经母细胞瘤、胆囊腺癌、丛状纤维组织细胞瘤、血管内大 B细胞淋巴瘤、黏液性/圆细胞脂肪肉瘤、肝结节性异型增生、肺硬化性肺细胞瘤、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乳腺叶状肿瘤,上皮成分、乳腺叶状肿瘤,梭形细胞成分、鼻血管周细胞瘤、巨细胞血管纤维瘤、脑膜瘤,血管母细胞性、血管母细胞瘤、皮肤纤维瘤、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瘤病、树突状细胞神经纤维瘤伴假菊型团、神经鞘黏液瘤、硬化性神经束膜瘤、神经鞘膜瘤,NOS、外周神经鞘瘤、小细胞性骨肉瘤、浆细胞骨髓瘤、骨外黏液性软骨肉瘤、骨巨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NOS、弥漫大B型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甲状腺髓样癌、甲状腺滤泡性癌、脑膜瘤,NOS、局限性恶性间皮瘤、恶性黑色素瘤、嗜铬细胞瘤、球旁细胞瘤、类癌、腺样囊性癌、生殖细胞肿瘤,非胚胎型、腺瘤样瘤, NOS、腺样鳞状细胞癌、横纹肌肉瘤,NOS、尤文肉瘤、平滑肌瘤、上皮样肉瘤,横纹肌样特征、胃肠道间质瘤、细胞性血管纤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