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中心详细

我的医院和我

2022-04-01 16:49离退休管理科

我于1963年参加工作,1992年退休,在二医院工作了29年,我从一个意气风发的有志青年变成了耄耋老妪,伴随医院走过岁月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它的成长壮大和今日的辉煌。时光流逝,往事历历,感慨万千。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新中国成立后,许许多多医护人员响应党的号召支援边疆建设。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南腔北调的年轻人,远离家乡,怀着理想的憧憬,带着青春的激情,做好奉献的准备,把人生最灿烂的时光献给了二医院,把最宝贵的聪明才智献给了南宁百姓,也是八桂这片热土,让他们在这里坚持下来,安身立命。南宁这个温馨宜居的边陲,成了远乡人的第二个故乡。这些年轻医护人员,苦练本领,甘于奉献,以扎实的理论基础,训练有素的工作技能,逐步成为二医院的中坚力量。

为改变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面貌,1965年,毛泽东同志发出“6.26”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我们积极响应号召,义无反顾地奔赴市郊区农村开展医疗卫生服务,足迹踏遍每个村屯。医疗队的到来,对于长期以来“有病无医无药”的农民来说,连想都根本不敢想,自己还能享受到来自城市的医疗服务。

我们医疗队下乡是家常便饭,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半。那时的村路交通不便,医护人员爬山涉水走几十里山路送医送药,回来的时候灰头土脸,衣服上沾满了泥巴,鞋里灌满了田土,头上落满了飞沙。下乡时最大的困难是基础条件差,设施少,有时没有照明电,夜间提着马灯赤脚过河去做治疗,遇上急诊手术就用蜡烛、手电筒照明。艰苦环境下,大家始终想尽办法,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病,使用针灸、草药收效明显。平时还常常上山采药,在地里种药。渐渐地,我们这些来自城里的医护人员融入了农村的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在基层的医疗实践中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不管是内科、外科,还是妇科儿科都能得心应手地医治。在历史的接力中,一代代二医院人为解除群众疾苦、培养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辛勤的贡献。

救死扶伤是我们的责任。

一队人马派驻下乡,另一队人马则在本院坚守。艰辛的岁月里同样肩负医者永恒的责任。当时的医疗发展体系欠完善,医院医疗设施较少,还没有监护仪器等先进设备,病人的血压、脉搏、心跳等基本的生命体征,全靠“人肉监测”。有时甚至没有任何的医疗器具,无论中医、西医都要望闻问切,诊断、手术都要完全依靠医生的理论储备和经验积累。靠医生艰辛的努力。

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大家都是住在医院宿舍区,半夜里经常听到传达室值班员急促的敲门声和呼喊声,每个医护人员心里都有一种责任感,只要听到呼喊声“XXX医生出诊啦”,那XXX医生或护士就能从家里很快赶回医院投入到救治工作中。

回首往昔,芳华依旧。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从医生涯几十年,我所有的努力、艰辛、成果与二医院紧密联系在一起,当我遇到某个人说“何主任,当年我的孩子是在二医院出生,还是您亲手接生的……。”这是我最感到骄傲和欣慰的事,正是有了二医院宽厚、仁爱的大医精神,才培养了一代代的医学人才,如今二医院成为集医疗、急救、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实现了我们老一辈人的梦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祝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疗集团的明天更美好。(离退休职工 何以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