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中心详细

说说大暑的修身养性

2024-07-18 20:52中医科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此时气候炎热,雨水较多,湿热互结,达到一年中的高峰。

情志养生:保持心静

大暑时节持续的高温天气容易出现疲劳、食欲下降等身体上的不适,还经常会伴有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焦躁易怒等负面情绪。多思、焦虑、烦躁易怒的持续存在,易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

预防情绪上的不适首先要做到“心静”,越是天热,越应做到心平气和,保持乐观情绪,以避免不良情绪影响。

起居养生:防暑补水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黏滞,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而且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心气易于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的机体调节能力下降,易患中暑等病。

当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多为中暑先兆。所以,安排劳动或体育锻炼时,避免在烈日下曝晒,中午前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白天出门最好打伞、戴遮阳帽,避免在高温下长时间工作,注意及时补充水分,注意劳逸结合以防中暑的发生。

运动养生:适度为宜

在炎热的大暑时节,最好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锻炼,避免烈日照射。可根据个人身体情况及喜好选择散步、慢跑、广播体操、太极拳、跳绳、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方式。运动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过于疲劳、出汗过多而耗气伤津,运动后要适当饮用温开水,补充体液。

应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注意顾护阳气、保持体力。烈日下尽量避免外出,减少露天日晒活动,以防暑热高温汗出过多,损人阳气。肝火旺盛变得易暴躁,双眼亦较易有疾患,现时人们常用手机、电脑,双眼特别易累,易引起肢体困倦。

饮食养生:清淡健脾

大暑节气暑湿之气较重,所以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肢体困重等现象。这时饮食应以清淡、健脾养胃的食物为主。

可增加果蔬和蛋白质的摄入,适当进食百合、黄瓜、豆芽、冬菇、紫菜、番茄、赤小豆、薏米、南瓜等食物;多食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荞麦等,有助解热消暑;脾胃功能差可多进吃淮山,益气健脾补肾;虚寒体质、空调下久坐或过食寒凉的人群,可适量食用生姜,也可以尝试生姜炒瘦肉丝、子姜炒木耳等菜式。

饮食上重在“清”字,在饮食“清洁”、机体“清热”的前提下,进行“清补”。多吃味苦、味淡,清热、去湿、养阴和生津功效的食物。南宁地域偏向湿热,饮食上并不须刻意进补,补太过反容易上火还是依据不同体质进行适当进补。

大暑节气养生原理

《黄帝内经》对春夏秋冬四季养生原则为“生、长、收、藏”的要点,所以春天要懂得养“生”气,夏天要懂得养“长”气,秋天要懂得养“收”气,冬天要懂得养“藏”气。
在节气变化前后,身体为适应外在气候变化常需要调节自身气血,当身体气血不足劳累、消耗过度时就容易生病,所以许多疾病大多发生在节气前后,所以顺应节气改变而做出不同的预防及调理,正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养生之道。

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旺盛的节气,大暑也是帮身体排湿最好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医理。一些在冬季较易发作的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痺症等阳虚症,是最佳治疗时机。三伏天拔火罐、贴“伏帖”、艾灸最容易去除体内的寒气。避暑之余,维护人体正常的阳气,保护元气免受伤害,“养阳”与“就凉避暑”是一致的。炎热的天气热逼汗出,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因暑气和湿气,人体的津液亦易消耗。暑热耗气伤津,轻则令人精神不振,重则导致中暑,体温过热不降,重者会危及生命,尤以老人、小孩及气血不足的人最需注意。养阳有助消暑,避暑可以防止阳气的消耗。(中医科 潘若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