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中心详细

三伏天的雷区

2024-07-18 20:58中医科

老人常说:“过不好三伏,会落下病根!”,今天就和大家聊聊三伏天应该避免踩哪些“雷”。

三伏天是从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叫做初伏(10天); 夏至日的第四个庚日叫做中伏(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则是末伏(10天),随后季节变化开始进入秋季。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

三伏酷暑,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对氧气和养分的需求量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气压偏低、人体大量排汗,体内水分流失多,使血液黏度上升,血液循环受阻,所以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可以这样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三伏天本身很炎热,外加我们身体出汗多,消耗大,很容易出现疲劳、消化功能减退的情况。如果不通过食疗进行调整,吃的不对,很容易导致免疫力降低,容易患病。

三伏天出汗后,千万要注意!哪怕一身臭汗,也要注意不要踩到这些「雷区」!

忌马上洗澡

忌湿毛巾擦汗

忌穿堂风、空调房

忌用低于体温的水洗澡

忌后脑、双肩、后腰吹风

很多人就想,“伏天里热嘛,那我们不是一心防暑就好了嘛!”恰恰相反!此时要防寒!

古文”伏“ 即为蕴含潜伏的含义。“三伏天”的“伏”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在致病因素)中的“暑邪”。

夏日里暑邪会逐渐的深伏于体内,不容易表现出来。要是暑邪停滞在体内,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伤肺气,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咳嗽、发热等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夏伤于暑,秋为痎疟”正对应古人智慧。

因为【暑】是湿热之气。‌‌暑湿之气‌‌上升时会与体内的寒邪之气相争。‌‌这个时候,我们的暑湿之气,‌‌对身体都会造成伤害。‌‌此时我们的身体‌‌被寒邪和暑湿伤‌到这种情况的时候,‌‌【秋‌‌为痎疟】这个痎疟‌(jiē nüè)就是疟疾,‌‌疟疾为寒热往来,‌‌忽冷忽热。秋天就容易出现忽冷忽热的情况。

内经讲到“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不要因怕出汗而躲在空调房里。冷饮不但消不了暑气,反而会伤了脾胃。

中医说夏季属心,夏天的心火会适当地燃烧旺一些,来适应身体的生长,补充五脏六腑需要的能量。

但最近有几个朋友跟我说,最近自己很容易上火,经常出现:嘴巴长泡、脸上长痘、小便泛黄、入睡困难、烦躁不安等情况。

其实这主要是心火过旺,内生火毒,再加上夏天的“寒气”入侵导致的,也就是古人说的“伏邪”在作怪。

温水或茶是解暑的最佳饮品。一杯温水或热茶喝下去虽会出一些汗,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阵阵的清凉。

所以,咱都不是张无忌,也不会”九阳神功“,就不要贪凉了,毕竟我们没法逼出体内的”寒气“,也不可能”百病不生、诸毒不侵“不是么。

凡事不能只看眼前,眼光放远些。养生即要从当下做起。

三伏天防寒

1.避免冷风直吹。无论是开空调、吹电扇还是窗边纳凉,都要避免长时间直吹。夜晚睡觉时,门窗别开小缝儿,以防虚邪贼风导致中风或面瘫。

2.护好两个部位。咽喉和后心是人体最薄弱的地方,很容易受到风寒的侵犯。护好这两个部位,有助于帮助身体缓冲低温的寒气。

3.饮食注意少寒凉。

要少吃冷饮,尤其是孩子。小孩子阳气正在成长中,过食冷饮,会比成年人受到的损伤更大,易出现鼻炎、咽炎等呼吸疾病以及反复的扁桃体发炎、发烧、脾胃不和等问题。(中医科 潘若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