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婴儿秋季腹泻
2014-12-02 11:30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轮状病毒性胃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呕吐及腹泻。病程大多较短。是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可发生流行或大流行。本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常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发病高峰在秋季,故名“婴儿秋季腹泻”。全世界每年因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约1.25亿婴幼儿腹泻,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B组轮状病毒可引起成人腹泻。
症状体征
1.婴幼儿患者:潜伏期为24~72h,起病多急,呕吐常为首发症状,伴有腹泻1天数次不等,一般5-10次/天,多为大量水样便,黄绿色,有恶臭,可有少量黏液,无脓血。可呈假性霍乱腹泻。患者有低热,很少超过38℃。发病初期多数伴有流涕,喷嚏与轻咳。半数以上的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脱水与酸中毒,可因严重脱水,病情在数小时内恶化而死亡。一般发热、呕吐多在48h内消退,而腹泻可持续1周以上。病情重者,对碳水化合物不耐受,常需数周至半年方能恢复。少数患儿出现中耳炎、肠套叠、皮疹、结膜炎、高热惊厥等
新生儿也可发病,腹泻较轻,可有腹胀及排血便,X线检查可见异常肠型,甚至可发生肠穿孔。
治疗
目前对轮状病毒性胃肠炎尚无特效药物。主要根据急性腹泻的治疗原则采取对症治疗。如纠正脱水可口服补液盐。
预防护理
切断传播途径是本病预防的重点。
1. 管理传染源:应早期发现患者及隔离患者。对密切接触者及疑诊患者实行严密的观察。
2.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饮水及个人卫生,做好患者粪便的消毒工作:防止饮用水源和食物被污染。医院要严格做好婴儿区及新生儿室的消毒工作。如大便不能自控的小儿,应限制其进入日托或学校。
3. 接种免疫:轮状病毒的疫苗已可在临床应用。在流行期间,对高危人群和易感人群采用被动免疫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接种对象为2月龄至3周岁的婴幼儿,每年接种一次,从每年的4月份开始至11月份止。人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保护作用。提倡母乳喂养,以减少幼儿患病的严重性。经牛轮状病毒免疫后的牦牛的牛奶中含有IgA及IgG抗体,用此种牛奶喂养婴儿也有保护作用。
预防保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