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日胜不辱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马上就办”——两赴非洲与死神抢夺生命权

2015-07-27 10:09互联网

钟日胜(左一)和沙特阿拉伯手术医疗小组合作

■本报记者 叶祯

刚刚获得了全国“最美职工”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的钟日胜,在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五一劳动节晚会录制后,成为了敬一丹退休前最后一次采访的人物。昨日,穿着一身绿色的工作服,面对两报两台的记者,已经多次接受采访的钟日胜还是有点小紧张。

人物介绍

钟日胜先后获南宁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三等奖1项。同时,先后在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专业学术论文11篇。2013年8月国家人力资源保障部、国家卫计委联合授予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13年成为南宁市第八批拔尖人才;2013年成为第八批南宁市新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一层次培养人选;2014年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11月自治区总工会和自治区文明办授予2014年“中国梦·劳动美——最美劳动者”称号;2014年11月南宁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第三届“南宁市首先模范”称号;2015年4月中宣部、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最美职工”称号;2015年4月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感言:既然选择当一名医生,就要干一行爱一行,不但要干,还要干好!工作中要迎难而上,看到病人有病痛,就要急病人所急,马上去解决,不推诿病人。看到危重症病人来到手术室,千方百计要保护他的生命安全,做好麻醉工作是自己的职责,不但要做,还要做更好。

两次援非 多了一份责任感

说到钟日胜,本报的老读者都不会陌生,这位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麻醉科副主任,两次主动请缨参加援外医疗队,先后到非洲尼日尔共和国、科摩罗联盟共和国参加援外医疗工作,用实际行动书写了白衣天使救死扶伤,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出色完成援外医疗任务的篇章。

说到第一次援非经历,钟日胜仍感觉就在昨日。2004年4月,34岁的钟日胜正在手术室里为需要施行麻醉的病人做准备,科室主任急匆匆地走进来对他说:“刚接到一个援非任务,要派一个中级以上职称的麻醉医生到非洲尼日尔工作,任期两年。你没有家庭负担,希望你能积极参加。”

当时,钟日胜谈了一个女朋友,如果突然离开南宁两年,其间会发生什么很难说。而哥哥过世后,原本与哥哥生活的母亲怎么办?他打电话跟姐姐商量,姐姐担心他到了那个贫穷、瘟疫、饥荒的非洲会有什么意外。但在报名截止那天,钟日胜鼓起勇气递交了申请,成为第13批医疗队员加入奔赴尼日尔的援非医疗队,也是其中最年轻的一名医生。

“当时就想着这机会难得,抱着增长历练的想法去的。”钟日胜笑道,第二次援非时,儿子还不到2岁,因为知道援非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于是就报名了。“第二次去时多了一份责任感”。

肩负重任 困难挫折打不倒

说到非洲,大家除从三毛的《撒哈拉沙漠》中了解到它的异域风情外,就是电视节目《动物世界》中各种野生动物奔跑、迁移的壮观。实际上的非洲是什么样的?2004年11月,当钟日胜与其他援非医生踏上尼日尔津德尔的土地时,眼里尽是穷街陋巷、破败不堪的景象。

钟日胜工作所在的津德尔医院,是尼日尔仅有的3所国家级医院之一,“津德尔医院设施非常简陋、陈旧,医生寥寥几人,药品严重短缺。同时,这个贫穷的国家还有各种疟疾、脑膜炎、霍乱等。”钟日胜说,援非中国医生只能靠经验去弥补简陋的设备,努力把工作做好。

当时,整个医院只有他一个麻醉医生和尼日尔的一个护士。在援非工作结束准备回国时,钟日胜才从医院方的记录本上得知,自己在尼日尔工作期间一共做了2100多例的麻醉,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做了200多例,没有一例事故和差错。

2012年7月中旬,钟日胜第二次参加援非来到在海岛上的科摩罗首都医院,由于海岛靠柴油发电,柴油一用完停电停水的事情经常发生。“当时,住在离我们十几米处的副总统家也停电停水,大家都忍着。当听说油轮要送柴油过来时,大家就奔走相告,好像过年一样高兴。”回忆起援非经历中所经历的种种,钟日胜说,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算困难了。

热衷写作 记录援非苦与乐

在南宁时,钟日胜看的报刊不少,援非时,当地能看到的读物很少,“有时连中缝也看得津津有味。”他笑道。2006年完成援非工作回国后,有感于两年难忘的援非经历,他曾在《健康报》《海外文摘》《当代青年》等报纸杂志发表多篇关于援非工作经历的文章。

2010年12月,钟日胜创作了以中国医疗队援非为题材,我国第一部反映援非医疗队员工作和生活的33万多字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该书荣获2012年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该奖项是国内文学的重要奖项,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齐名。

目前,钟日胜正在写一本《卢旺达往事》,这是以在非洲种族冲突中中医援非医生如何抢救病人的故事为蓝本的小说,主要描写援非中国医生离开自己的国家和优越的生活环境,去弘扬中国精神、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钟日胜说,国内生活环境好,非洲条件艰苦,现在的一些年轻医生不愿意吃苦。自己写书,也是希望通过出书,让大家了解半个世纪来中国医生为非洲人民所做的贡献,让大家了解后,可以积极投身到援非工作中去。在写完《卢旺达往事》后,钟日胜还有计划把自己在援非工作期间记录的一些东西整理出来,再出一本书。

转载自《南宁晚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