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投稿中心详细

小暑来了,您做好防暑养生了吗?

2024-07-01 21:23中医科

小暑,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第十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

小暑,意味着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的时候。是入伏的标志。从小暑至立秋这段时间,称为“伏夏”,即“三伏天”。

小暑属长夏,阳热下降,水气上升,湿邪易困脾胃的情况。

暑湿重会容易感到口干舌燥、心烦意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水肿、无精打采等。养护调理侧重在健脾利湿,调理脾胃功能。

饮食上,最好以清淡为主,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吃清热解暑、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西瓜翠衣(西瓜绿皮内的白色部分)就有清热解暑功效,吃西瓜时,把“翠衣”也一并吃下,起到解暑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多吃冬瓜这类蔬菜,它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的功效,而且瓜果类含水量高,夏天易出汗,不仅能补充我们消耗掉的水分,还可以补充维生素。

今年多雨气候闷热许多人出现饮食欠佳,舌苔白腻情况这是身体提示我们体内湿气过重,怎么知道体内有湿气了?如果有以下不适的就有可能有湿气了:心下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头重头蒙,身体沉重,怕动弹,四肢困重,大便稀或泄泻,舌苔厚,或有异味等等。

给大家推荐一款夏天常吃的养生佳品--健脾祛湿八宝粥

组成:薏米,芡实,糯米,红枣,扁豆,红豆,山药,莲子。

做法: 取上面食物各适量,先用水浸泡原料2--3小时(浸泡越久有利于药用作用的发挥)。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炖1--2小时;或放入煲汤锅内慢炖即可。

小暑养心红色食物最适当。红豆富含铁质,不仅利水消肿,还非常适合心血不足的女性食用,有行气补血之功效。

“起”“ 居”上,小暑节气前后人适应气候变化气血此时比较虚,要规律生活,其次要防暑降温,第三是切勿贪凉。

夏日昼长夜短:天气炎热,大部分人会晚睡早起,建议23点前入睡,6-7点晨起,以免影响休息。

所以在起居方面,中午时候可以适当休息半小时左右,帮助自身缓解疲劳。

对于体虚、睡眠不好、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来说,应该格外注意给自己创造一个休息的环境,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由于天热引起的心烦意燥、晚上易醒、失眠等问题,大家可以在日常饮食搭配中加点浮小麦、酸枣仁和百合,三味药食同源的食物皆有宁心安神的功效,尤其适合小暑时节。

进入小暑节气以后,天气炎热,因此小暑节气前后容易使人心烦躁扰、情绪不稳,甚至发怒发火、伤神伤心。所以小暑需特别重视精神情志的养生保健“养心”,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戒躁戒怒,才能保护心阳,保持心气平和,这也是顺应“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

炎热气温容易让人心烦意乱,更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要舒缓烦躁的情绪,保持心情舒畅,才能让气血和缓,起到“心静效果”。

夏季心火旺,加上天热出汗多,而汗为心之液,使心脏负担加重,一定要给心脏休息的时间。

夏季昼长夜短,夜间睡眠时间少,适当午睡是对精力和体力的补充。

小暑时节气候炎热,天热出汗较多,津液损耗,气随津脱,阳气更易损伤,因此这个时节适宜进行运动强度不太大的运动,同时注意选择在早晨或傍晚时段进行锻炼,到大自然中去步山径、抚松竹,避免在烈日下运动,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同时可免阳气损耗太过,符合“春夏养阳”、夏季“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

穴位养生

天热除了补水,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身上的这三“泉”一“府”一“关”,即涌泉、极泉和阴陵泉三个穴位及少府穴、内关穴。

涌泉:滋阴降火

炎热的夏季,出汗较多会伤气伤阴,容易出现阴虚火旺的症状,此时要注意滋阴降火。可多按揉涌泉穴。

位置:位于脚掌前部1/3处(不算脚趾)、脚缘两侧连线处即是穴。操作:将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较大力气揉20次~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较好。作用:滋阴降火,缓解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晕、焦躁等。

极泉:宽胸宁神

很多人在室外会感觉热的心烦,即便是回到空调房也不会很快平静情绪,遇到棘手的工作更是容易情绪化。这个时候不妨按按极泉穴。

位置:位于腋窝的顶点。操作:双臂交叉于胸前,双手按对侧腋窝,用手指适度地按摩捏拿,每次按捏3分钟左右;然后,左手上举,用右手手掌拍打左腋下,再上举右手,用左手手掌拍打右腋下。每次拍打30次~50次,反复操作5遍。作用:宽胸宁神,调和气血,缓解燥热引起的心情烦躁、情绪不稳。

阴陵泉:利水除湿

夏季湿气较重,一些人会出现脘腹胀满、不爱吃东西、大便稀溏,甚至水肿等症状。建议按揉一下阴陵泉。

位置: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的凹陷处。取穴时,正坐屈膝,用拇指沿着小腿内侧骨的内缘由下往上推按,拇指推按到膝关节下的胫骨向上弯曲凹陷处即为穴。操作:将拇指指端放于穴位处,按揉2分钟左右,以酸胀为度。

少府穴:清热除烦

位置:位于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处即为本穴。

功效:属手少阴心经,是心经的荥穴。《难经·六十八难》曰:“荥主身热。”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对因心火旺导致的口舌生疮、失眠、面红目赤等症状都有很好的缓解作用。操作:自我保健时可以拇指指端点压穴位,力度由轻到重,以局部出现酸麻胀痛为主。

内关穴:安神解郁

位置: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功效:属手厥阴心包经的腧穴,是络穴。对心痛、胸闷、心慌、心悸,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同时内关穴还有安神、解郁,治疗失眠、抑郁症、癫狂的作用,还可以治疗手臂的挛急,以及治疗眩晕。操作:自我保健时可以拇指指端点压穴位,力度由轻到重,以局部出现酸麻胀痛为主。另外,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梳头“拿五经”可以刺激头部的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功能,还能预防失眠、眩晕、心悸等,做完非常舒服。梳五经的操作方法如下:用手指梳头3次~5次,每次不少于3分钟~5分钟,晚上睡前最好再做3次。(中医科 潘若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