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手术台 笔耕记援非
2013-10-15 09:21互联网
下了手术台 笔耕记援非
钟日胜用亲身经历创作出我国首部反映中国医疗队员在非工作生活经历的纪实作品
非洲的同事争相向采访团讲述他们眼中的钟日胜
钟日胜的著作
由于水资源的枯竭,水压不够,供应不上水,停水是家常便饭的事情。
每天断水的时间一般都是从下午2点开始,不过第二天早上一般都能恢复供水……每天早上,我们就用几个塑料桶先把水贮藏起来,以备一天洗漱和饮食之用……
有一次,停水的状态持续了整整一个星期……最后那一天,我只剩下一搪瓷杯的水了,一整天的漱口、刷牙、洗脸、擦身都只能靠它了。
生活上没有水,还可以应付过去。在工作中没有水就很麻烦了。为了节约水,老梁和我还做了一个节水的装置。我们做手术洗手的时候,在洗手池的上方倒挂一个矿泉水的瓶子,然后把瓶底剖开,在拧紧的瓶盖上钻一些小孔,权当做莲蓬头。用水的时候,往敞开的瓶底倒入适量的水,水从莲蓬头形成细流流出。这样的装置非常实用,既控制了流量和水量,避免了水的浪费,又能得到清洁流动的水来冲洗。想不到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水装置,竟引来了尼日尔朋友的一片赞扬,大家都说中国人聪明,怪不得中国现在那么先进。
——摘自钟日胜《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第二章第八节《停电缺水的日子》
在我们的系列报道中,相信你已经熟悉了钟日胜不畏艰险、克服困难,为非洲同胞的健康而努力的援非医生形象。
而今天,我们将带你了解钟日胜的另一个身份——作家。2010年,钟日胜以自身援非经历为基础创作的纪实文学作品《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反映中国医疗队员在非洲工作和生活经历的纪实作品,一经面世立刻引起了文学界和医疗界的广泛关注。
据悉,目前尚在科摩罗开展援非工作的钟日胜正在着手创作一部新的作品——以一支中国医疗队在非洲某国战乱中的亲历事迹为素材,用小说的形式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中国援非医生的形象。
A在孤寂生活中的创作
在资料室里,记者找出了2005年6月6日的《人民日报》。当日第13版有一篇题为《拧紧的瓶盖做“莲蓬头”》的文章,署名就是“钟日胜”。
这篇不过千字的“豆腐块”,是钟日胜在津德尔医院工作时写下的。钟日胜说,这是他创作生涯的“开山之作”。
为倡议大家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当时的《人民日报》开辟了一个“节水大家谈”的征文栏目。对于每天都面临停水威胁的医疗队来说,恐怕没有谁比他们更有发言权了。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篇文章写得可谓简单:先简略介绍西非国家缺水的情况,然后描述钟医生“自主发明”的“莲蓬头”装置,最后建议相关部门鼓励开发更多的节水型产品。“可能是西非的干旱情况吸引了编辑,才使这篇文章得以见报。”钟日胜说,这篇文章的发表让他非常激动。
而除了激动,记者更是从其字里行间体会到了一位援非医生的社会责任感。
记者从非洲返回国内后,援科医疗队探亲团正准备出发前往科摩罗。几名家属向记者了解此行需要做的准备,记者建议他们带上笔记本电脑或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因为探亲团要在科摩罗生活近1个月,当地的文化娱乐生活如此匮乏,新奇过后如何消磨时光恐怕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与尼日尔一样,在科摩罗只能收看到一个我们能看懂的电视频道——中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网络速度极不稳定,记者在当地想传回一张照片都没有成功。援科医疗队有一辆汽车,但只能播放CD,而他们仅有的两张CD全是几年前国内的流行歌曲;除了伊斯兰教堂宣礼塔的传经布道,走在科摩罗的街头,你很少能听到音乐声。如果换了你我,要怎样在这种环境下度过漫长的两年时光呢?
为了不在孤寂的生活中消磨掉自己的锐气,钟日胜除了坚持学习法语,还每天撰写日记,并不时向一些报纸杂志投稿。正因为有了这些素材,钟日胜才会在日后的创作中信手拈来。
“开山之作”的发表激起了钟日胜的创作欲望,之后,他又在《当代青年》《海外文摘》《健康报》等报纸杂志发表了几篇文章。“这为我的援外工作打开了另一扇窗户。”钟日胜说。
B真实地再现援非经历
7月15日上午,在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记者见到了钟日胜的妻子郑茜。在预定的采访计划完成后,记者犹豫再三,还是问了她一个已思考许久的问题。
“郑姐,我看到钟医生的书(《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里描述了一名女性,叫‘小唯’,应该是他当时的女朋友吧,你看了会不会有些介意?”记者之所以一直想问这个问题,是因为钟医生在著作中没少提到“小唯”,可谓赞美之辞不绝于耳,甚至有“我感到是时候跟小唯表露自己的心迹了,回去就打电话给她,恳求她答应援非结束之后就跟我结婚”这样的句子。
“说实话,如果我要他虚拟一下,把那个女孩子的事情都安在我身上,也不会有读者知道,而且整个故事看起来还完美一些——大团圆结局。”郑茜说,“但如果我们这样做,这本书的内容就不真实了。”
是的,真实。记者回忆起第一次阅读《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的情景。从纯文学的角度说,钟日胜并没有做多少背景的铺排和气氛的营造,但恰恰是这种朴实而直接的文风向读者清晰明了地展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情实感。无论是尼日尔的一穷二白、当地居民不同的世界观,还是包括援非医疗队员的内部矛盾,这本书都没有回避。
或许正是这份质朴的真实,为《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赢得了更多读者的尊重。卫生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立基就曾评价说:“在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一名年轻的医疗队员热爱祖国、热爱非洲,以精湛的医疗技术服务人类的国际情怀。”该书得到国内医疗界和文学届的广泛认同,2012年8月,《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荣获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C笔耕不辍的医生作家
50年来,我国先后派遣2.4万名医疗卫生人员赴非洲开展援外工作;有50位队员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长眠于非洲大陆。其实,早期援非医疗队员所面临的条件,比钟日胜笔下的津德尔还要艰苦得多:“坦桑(指非洲国家坦桑尼亚)卫生工作困难多,天花、鼠疫、麻风、结核、埃及血吸虫病、疟疾、伤寒、丝虫病等流行广、发病率极高……县医院中较好者,有一两名医生、二三个医助,每日门诊三四百人次……” (节选自1968年卫生部先遣组赴坦桑尼亚后送呈周恩来同志的汇报)
中国援非医疗队员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但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并不多;与西方国家大张旗鼓地宣传相比,中国医疗队员的工作更加深入,也更加低调。
明白了这些,就不难理解《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这本书的重要意义:见证和记录援非工作,本身就是对中国援非工作的鼓励和支持。
“中国援非50年,数以万计的医护工作者在非洲为当地患者服务,有人甚至付出了生命。援非医生的工作是真实的,我们与非洲人民的深情厚谊也是真实的。”钟日胜说,作为援非医疗队的一员,他有责任用自己的笔记录援非工作的点点滴滴,让更多的人了解非洲,了解援非工作。
在科摩罗期间,钟日胜曾与记者探讨其新作的情节,他的老练程度堪比职业作家。据了解,钟日胜已当选南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目前新作创作工作也已大部完成,不久即可与读者见面。
我们向这位笔耕不辍的医生作家致敬,并期待他的新作为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喜。
责任编辑: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