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责任 坚守白衣阵地
2013-10-15 09:23互联网
去尼日尔之前,钟日胜四处搜寻那个有着“阳光灼热国度”之称的撒哈拉沙漠边城有关资料:炎热、干旱、贫穷,甚至是全球第二贫穷的国家……而他所要去的津德尔地区,又是这个国家最偏远、最落后的地区。恶劣的环境,无法预测的未来,让钟日胜有些忐忑,这些都让医院时任党委书记的李建民同志看在眼里,几次和钟日胜的交谈中除了悉心询问法语学习情况及工作安排外,不断鼓励他放下包袱,轻松上阵,争取为医院、国家赢得更大荣誉。2004年11月,带着医院党组织的嘱托,辗转行程,钟日胜来到了这个设想了很多次的尼日尔小镇--津德尔,举目望去,穷街陋巷,破败不堪。
钟日胜被分在的津德尔医院,是尼日尔仅有的3所国家级医院之一,但医疗设施仍然非常简陋、陈旧,医生寥寥几人,药品严重短缺。同时,这个贫穷的国家还遭到各种疟疾、艾滋病、脑膜炎、霍乱、麻疹等令人心生恐惧的疾病肆虐。作为一个麻醉方面的医务人员,他主要在医院从事临床的麻醉和指导工作,因为整个医院只有他一个麻醉医生,加上尼日尔方面的一个护士,他们两个人承担起整个医院的手术麻醉和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面对手术设备简陋,急救条件的缺失,他每操作一台手术都是一次在刀刃上的起舞。在援非驻地,凭着精湛的技术和出了名的热心肠,钟日胜深得当地百姓和工作人员的喜欢,只要有人找到他,他都义不容辞地赶去帮忙。记得一天夜里,医院突然来了一位处于休克的产妇, 38岁高龄的她怀上了第八胎,之前的五个婴儿都因难产出生后就死亡,这次临产又出现了以往的症状。正在给孕妇进行麻醉的钟老师听闻她内出血,血压很低,可医院没有一点存血的情况后,他想都没想挽起自己的胳膊就给孕妇输血,及时的救治换来母子的安然平安。妇人热烈盈眶,她说我身上流的是中国人的血,我永远忘不了中国人。有一次深夜,一位意大利小伙骑摩托车出了车祸,头部严重受伤。接到这个急诊消息钟日胜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由于医院没有相应的检查设备,再不能确认病人是否有颅内小量出血的情况下,他根据病人头痛恶心的症状判断应该有脑震荡,于是给病人输上液体。在留院观察期间,由于放心不下一个独自远在外地的病人的困境,他始终没有离开病房,亲自煮了热粥喂他服用。时隔两年多,这位病愈的小伙千方百计找到了钟日胜的联系方式,在邮件中他再次感谢了钟日胜在危急关头给予的帮助,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当面向钟日胜这位中国朋友道谢。在尼两年期间,钟日胜和他的同事们一共诊治各类门诊病人3.6万多人次,抢救危重病人700多人次,施行各类手术2900多例。
虽然援助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在尼日尔的两年中,钟日胜和同事们吃了不少苦。比如“经常停电停水。”由于长期干旱,使得他们自己种下的蔬菜生长得特别缓慢,样子特别干、特别涩,吃起来感觉像吃草一样,让人难以下咽。同时,他们一边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一边忍受着难以想象的孤独和寂寞。在疟疾高发地区,即使身为医生的他们也难以预防。钟日胜就曾两次感染了疟疾。而让钟日胜更为感慨的是,2005年爆发了一场尼日尔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粮食危机,而饥荒最深重的地区正是医疗队所在的津德尔地区。当时数百万人处于无粮状态。钟日胜和同事也不例外,每天都吃着发霉的米饭。然而,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钟日胜始终没有忘记组织上交给他的重要使命,他几乎每天都听到非洲母亲为自己孩子的焦急求助,即使面对疟疾、艾滋等当地最普遍的传染性疾病的威胁,他仍像上足了发条的闹钟,一心扑在儿童的抢救中,他自己也曾经两次感染上疟疾,但他从来请过一天的病假,甚至将自己带去的被视为护身符的中国抗疟药——青蒿酯片全部免费用于生病孩子救治。因为工作繁忙,过度劳累,在对一个感染了艾滋病毒的中年男子进行手术时,不慎被接触过男子的针头扎破手指。钟日胜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他异常冷静,迅速用力挤压创口,尽量使可能存在的艾滋病毒随血液排出体外,并用酒精消毒,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给病人做手术。虽然日后检查都呈阴性,没有被感染。虽然服药、复检,等待很漫长,但他却很平静。因为比起国家交给的使命,比起非洲许许多多等待他们治疗的人民,危险也早就被他抛之了脑后。他始终在第一线,近距离地接触和救助非洲艾滋病等患者。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得知此灾情后亲自到尼日尔视察,当听说在这么艰苦的地区,这么艰难的时期还有中国医疗队坚持工作后,提出要接见工作在饥荒一线的中国医疗队队员。当安南秘书长和中国医生握手的那一刻,钟日胜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为自己是一名中国的医生感到骄傲。
责任编辑:陈璐